在基层法院的审判席上,家事法官往往面对着最复杂的人性考卷。一纸判决容易,弥合亲情裂痕却难。从2012年办理各类案件开始至今,张海燕法官用十三年光阴,在法与情的交织处走出了独特的解纷之路,成为了群众心中善断家事的“解铃人”,是庆阳法院家事法庭中的温情“绣花匠”。
2016年,甘肃省华池县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机制改革试点法院之一。2019年,因工作细致耐心、性格亲和沉稳,在华池县人民法院林镇法庭工作近5年的张海燕法官被调入综合审判庭家事审判团队,承担起家事审判机制改革试点工作重任。
6年来,张海燕法官始终秉持“柔性司法、调判促和”的根本理念,注重法理情,巧断家务事。她大胆创新,通过加强与公安、妇联、民政等职能单位的联系,形成家事纠纷调解的多向联动。同时,利用在乡镇政府和中心村委会设立的法官联系点,建立“法官+村(居)”调解相结合的制度,形成“亲友谈心、调解员谈理、法官讲法”的家事解纷新模式,为巧儿故里司法为民再添新“枫”景。其探索创立的“12345”步工作法,通过云调解云审判、多元解纷、冷静反思、情理感化、教育批评、案后回访等一系列解决家庭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为全院家事案件审理提供良好经验,更为培植县域良好的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积极作用,审结的近1200起家事案件,无一上访缠诉,年调撤率均在88%以上,先后接受各级工作组和兄弟法院调研观摩学习80余次。
2023年,张海燕法官被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2021、2024年荣获全市法院“调解能手”荣誉称号,其办案方法与工作事迹,先后被人民法院报、甘肃电视台、新华网、庆阳政法等媒体宣传报道。
溯源马锡五审判方式让司法温情“可感可及”
2024年6月,一纸诉状递至法院,诉说着一段七旬老人婚姻的苦涩。王大爷与李奶奶,这对相伴数十年的老人,被琐碎日常磨蚀了温情,心中芥蒂日积月累,终至分居。王大爷无奈提起离婚之诉,期盼借由法律之手解开心结,重拾旧巢,然而,冰冷的程序并非解药。
承办法官张海燕深知此案特殊,其意义远非一纸判决所能承载。她多次通过电话与两位老人及其子女倾心长谈,悉心聆听积年的委屈与期盼,细细梳理矛盾的根源。庭前,她的身影更出现在老人所在的村落,向村干部深入了解这对老夫妻日常相处的点滴。
深入调查后,张海燕法官洞察了王大爷诉讼背后的真实渴望——并非决裂,而是渴望和解;也理解了李奶奶的坚决——源于王大爷过往对家庭的疏于担当,乃至言语与肢体的伤害,令她心寒,筑起了拒绝其归家的藩篱。
为融化这层坚冰,张海燕法官决意将法庭“搬”到矛盾的原点——李奶奶家中。她与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并特意邀请妇联工作人员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庭院审判”就此温情上演。
调解现场,情、理、法交织共鸣。妇联工作人员立足妇女权益保护,对王大爷过往的失当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敦促其在未来生活中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杜绝言语辱骂与肢体冲突。两位人民陪审员,则如同贴心的晚辈,设身处地分析老人晚景的孤寂与相互扶持的珍贵,以子女般的口吻娓娓劝导,抚慰着两颗受伤的心。张海燕法官则从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维度释法明理,阐释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与相濡以沫的真谛。
三个多小时的真情对话,如春风化雨,点滴浸润。法官的公正、妇联的关切、陪审员的温情,共同编织成一张柔韧的网,兜住了濒临破碎的暮年姻缘。终于,横亘在两位老人心头的坚冰开始消融,积郁多年的心结缓缓打开。这场开在庭院里的审判,不仅挽救了两位老人的晚年婚姻,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老年人情感世界应有的关注。
张海燕法官以行动溯源马锡五“深入群众、就地审判、注重调解”的精神,让便民利民的司法温度,不再是遥远的理念,而是可感、可及、可触摸的温情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大厦,添筑了坚实而温暖的基石。
激活“枫桥经验” 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
2020年,华池县委政法委牵头,联动县公安、妇联、信访等部门,以家事审理中心为依托,精心打造了婚姻家庭纠纷教育基地。各相关单位既恪守本职,又密切协同,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家事纠纷从萌芽预警到源头化解、再到末端处置的全链条、立体化防护网。
2024年12月,张海燕法官在审理一起涉残人士的离婚案件时,深切体察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需求,广邀华池县公安、妇联、残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及乡政府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共绘解纷“同心圆”。
在多方智慧的共同浇灌下,最终成功调解此案。双方协议离婚,原告当场向被告支付困难帮助费六万元。这起多方联动、温情化解的涉残离婚案件,不仅圆满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更充分保障了残疾人士的合法权益,为“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筑牢社会和谐稳定之基,写下了充满司法温度与社会温情的生动注脚。
打造巾帼调解品牌 为婚姻家庭保驾护航
2023年2月8日,华池县人民法院携手县妇女联合会,挂牌成立“巾帼工作室”,实现法院诉讼调解与妇女联合组织调解优势互补,是县法院与县妇联在处理涉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深度融合。
巾帼调解员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累计介入调处六百余起婚姻家庭纷争,调解成功率高达79%以上。她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家庭修复师”,成功助力四百余户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重归安稳,使裂痕得以弥合,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华池“最美家事解铃人”,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在张海燕法官的悉心指导下,调解员们对涉家事案件开展先行调解,有效拓宽了矛盾消融的路径。针对离婚案件,她们力求当场定分止争,即时出具调解书,不仅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奔波之苦,更有效阻断了新矛盾的滋生。
在华池法院家事审理中心,张海燕法官创设了温馨的“圆桌法庭”,家事案件审理中,用“绣花”功夫让双方坦诚相见——“你尽诉心中理,我倾吐胸中苦”。在这里,问题被置于阳光之下,敞开心扉的沟通取代了冰冷的对抗,张海燕法官巧妙引导双方将目光投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切关爱,努力将尖锐的矛盾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
巾帼不让须眉。寒来暑往,张海燕法官的工作被柴米油盐浸润,被邻里琐事交织。那些家长里短,看似琐碎平常,却构成了她职业生涯的温暖底色,成为她服务群众最生动的注脚。巡回办案的征程里,现场开庭的身影中,无论是热闹的街道社区,还是偏远的村部;无论是广袤的田间地头,亦或是温馨的农家院落,处处都有她奔波忙碌的踪迹。她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深切情怀,能动履职、积极作为,以柔弱之躯照亮司法为民的道路,倾力守护千万“小家”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