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法院秉承“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司法传统,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血脉化作“田间地头皆法庭”的实践,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陇东答卷——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使和谐安宁扎根乡土,推动基层善治结出更多硕果。
多元解纷: "三官一代表"法润乡邻
不久前,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一起因宅基地界石归属不清、双方互不相让而僵持近半年的邻里纠纷成功化解。
调解现场,区法院驻后官寨法庭执行法官王峰精准释法,将相关法律法规“掰开揉碎”讲明;区公安局警官王发增、区检察院检察官槠鹏程则从事实和情理入手,梳理纠纷前因后果;镇人大代表罗文霄凭借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邻里了解,句句切中当事人心坎。经过“三官一代表”联合调解组法理情综合疏导,最终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解决方案,重新明确了界石位置。当事人感慨道:“拖了小半年的憋屈事,今天总算心气顺了!他们既讲法也讲情,保住了我们几十年的老邻居情分,实实在在解了我们的心结和难题。”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中,西峰区法院后官寨法庭充分发挥“三官”联动机制中法治中枢作用,主导搭建“专业支撑+多元调处”平台,在“说和”工作室统筹法检专业意见与人大代表群众工作优势,建立起“纠纷预防联宣、矛盾调处联办、社情民意联采”的全链条治理机制。2025年以来,累计化解7起涉宅基地、邻里纠纷等基层“骨头案”,凸显司法定分止争核心功能,“有事找三官”成为群众首选。
源头治理: 司法赋能基层善治
基层人民法庭在矛盾的源头预防上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与群众基础。可以说,基层法庭主动迈出靠前服务一小步,能助力乡镇发展跨越一大步。
多年来,西峰区法院后官寨法庭发挥专业司法服务对纠纷预防的优势效能,着眼解决辖区企业“难点”,聚焦疏通企业“堵点”,祛除企业经营“痛点”,打出了“移动法律小讲堂+司法建议书”普法宣传“组合拳”,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让乡办企业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让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更强。
“装修合同中没有约定具体施工面积怎么办?”
“装修过程中,业主未及时支付工程款,应该怎么办?”……
针对辖区内建材厂、建筑材料、家具家电等领域企业聚集的特点,后官寨法庭主动问需于企,献计于企,送法进企。后官寨法庭移动的“法律小讲堂”,主要从装修合同内容、履行原则、合同变更与解除等方面解答法律问题,着重分析在装修过程中合同履行纠纷易发的法律风险点,引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防范化解企业重大风险。今年以来,法庭走访辖区企业21家,为7家企业提供点单式司法服务,有效提高司法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此外,为促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后官寨法庭着重分析研判辖区诉讼高发领域、新类型纠纷、涉诉信访和社会治理热点问题,运用司法建议为社会综合治理“把脉开方”,相关单位对司法建议内容均进行了回复,形成了促进法治、规范行为、减少诉讼的预防性链条,从源头上提升行业风险防范能力。
深入群众:巡回审判接地连心
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重要节点与特色产业示范区——西峰区温泉镇,一场充满温度和力量的司法实践正在生动开展。面对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土地流转、劳务报酬等纠纷增多,以及人民群众对便捷司法的迫切需求,西峰区人民法院于2022年9月创新推出集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审判点、大数据基地巡回法庭、法官联络点与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司法服务新模式,彻底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创新举措有效构建起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和巡回审判点三级联动、城乡覆盖的司法服务网络,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源头、处理在前端、把控在关口。法官们秉承“就地审判、不拘形式、深入调研、联系群众”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精髓,主动走出法庭、走进乡间地头,让司法服务真正贴近民心、对接民需。
在一起典型的相邻排水纠纷中,什社法庭廖锐法官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勘察,将庭审“搬”到了当事人的院落,邀请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以“释法、用情、说理”融合的方式,成功促成积怨多年的双方握手言和。
此类案例正是西峰区法院传承红色司法传统、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与此同时,西峰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四方联动”协同调解机制,整合镇党委、政府、综治中心、司法所及派出所等多方力量,打造源头治理共同体。运行以来,大数据巡回法庭审结案件200余件,通过联动机制成功调解纠纷98起,最快仅用一个半小时便化解矛盾,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