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人民日报客户端 | 甘肃环县:司法护航营商环境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1-13
字号:A A    颜色: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命题下,人民法院如何以执行工作为支点,既维护法律权威,又为企业纾困解难?环县人民法院近期办理的一起涉企执行案件,给出了富有温度与智慧的答案。甘肃环盛矿业有限公司的一封感谢信,不仅是对法院工作的诚挚致谢,更是环县法院以司法力量护航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案件破局:从“一纸诉状”到“多方共赢”的执行智慧

时针拨回到案件之初,甘肃环盛矿业有限公司因与供应商某实业公司的竞争关系陷入诉讼,案件诉至环县人民法院。不同于重证求实的裁判思维,执行团队始终秉持“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理念,开启了一场深入细致的调研之旅。

“法官不仅坐在法庭里‘坐堂问案’,还要走到企业中去,摸清经营的‘脉搏’。”执行办案团队深入环盛矿业、某实业公司及相关工程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G244线庆阳过境施工总承包项目部,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商品库存、资金链等核心信息;仔细核对付款清单,详细审查评估报告,逐条梳理应收账款与负债情况;在与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中,耐心倾听经营困境与发展诉求……这种“沉浸式”调研,为后续执行方案的制定奠定了扎实基础。

面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需求,环县法院创造性地提出“履行合同+消化库存”的执行方案。该方案一方面确保某实业公司的债权得到逐步清偿——环盛矿业通过积极履约,已弥补执行差额300余万元,剩余200万元预计一月内全部覆盖;另一方面,为环盛矿业保留了正常经营的“喘息空间”,使其生产运营未因执行陷入停滞。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方案间接保障了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G244线庆阳过境施工总承包项目部的工程进度,实现了债权人、债务人、关联企业的“多方共赢”,生动诠释了“执行不仅是兑现判决,更是平衡发展”的司法理念。

营商赋能:从“个案突破”到“生态优化”的司法担当

在环县法院的执行实践中,这起案件的价值远不止于个案的圆满解决,更在于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意义。

金融纾困的“司法助力”是该案的另一重亮点。环盛矿业在兰州银行有一笔650万元的贷款,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偿债能力存在顾虑。环县法院通过出具清晰的司法文书、制作详实的执行方案落实情况说明,配合企业提供库存合同、应收账款等资料,帮助银行全面评估企业信用与发展潜力,最终促成银行对该笔贷款的转贷支持。这一举措直接缓解了环盛矿业的资金压力,让企业得以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

环县法院的探索,是对“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深刻践行。在案件办理中,法院既坚守法律底线,确保债权人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又秉持“柔性执行”理念,为企业留出发展空间。这种“刚柔并济”的执行方式,打破了“执行就是‘一刀切’”的刻板印象,让企业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善意。

机制探索:从“经验实践”到“长效保障”的环县模式

环县法院的这起典型案例,折射出其在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工作中的机制化探索。

建立涉企案件“精细化调研”机制是关键一步。针对涉企纠纷,法院不再局限于案卷材料,而是主动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了解行业特点、企业诉求、矛盾根源,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在环盛矿业案件中,正是基于对企业库存、资金、上下游关系的全面掌握,才得以制定出“履行合同+消化库存”的个性化方案。

构建“多方联动”的执行协调机制也不可或缺。案件办理过程中,法院积极对接银行、关联企业等主体,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解决企业困境的合力。如协调兰州银行开展转贷工作,就是法院联动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生动体现。

此外,环县法院还注重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全员渗透。通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让法官在执行工作中既保持司法权威,又彰显人文关怀,避免因机械执行给企业带来“次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