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

借我一双慧眼,把纠纷看清楚

来源: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权卉 发布时间:2024-07-01
字号:A A    颜色:

世界是那个世界,不同的是我们的心态;事物是那个事物,不同的是我们的视角。换个视角去观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换个角度去思考,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总统家中失窃,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第一,贼偷取的是我的财物,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的部分财物,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很多人会说,因为他是总统,所以他会这么想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因为他能这么想问题,所以他是总统。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面对它的眼睛只有一双,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的一个面。假如生活是风景,那我们就是摄影师,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照片各有千秋,但却总有人能独领风骚,那是因为,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尝试各种角度,找到最好的感觉。如前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遭遇不幸之后,他能找到最佳角度去看待,把自己从沮丧的情绪中尽快拉出来,避免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更不要循着固有的视角在原地打转。

事物是多面的,而我们看待它的视角是单一的,并且大多依赖个体经验、直觉、情感等,这样片面的主观认知往往很难将其看清、看透,因此,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对于站在社会矛盾“风口浪尖”上的司法工作者,多维视角是实现“案结事了”、践行司法为民的必备技能。当社会矛盾呈现出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复杂样态,就需要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觉悟,于“勤学善思”中练就过硬本领,于“广纳图变”中开阔视野

一要勤学。“君子之学,始于嘤嘤,终于有生”。从孔子“韦编三绝”到韩愈“焚膏继晷”,君子始终将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毕生的价值追求。之所以格局狭隘,是因为知识的贫乏;之所以视角单一,是因为技能的匮乏。没有知识支撑的思路注定难以开阔,没有技能加持的谋划注定不够深远。“君子三才,皆出于学”,作为法院干警,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系统学习思维,把学习作为立身做人的必修课,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借助高人的视角观察世界,踩着前人的肩膀砥砺前行,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执法办案能力,真正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要善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系统学习后的不断思考不仅是对理论的巩固,更是对现实的觉知和对自我的臻美。这样的思考不拘于形式,不囿于专业,是在具备系统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审判技能和丰富的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群众的每一项请求、倾听每一次诉说,再将学到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运用其中,把它们变成开好每一次庭、写好每一份判决的“养分”;这样的思考不流于表面,不限于眼前,是在归纳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经常思考肩负的责任,思考个体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思考办实事、谋长远、促发展的实招,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对症下药的“良方”。

三要广纳。成大事者,必虚怀若谷。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战无不胜,表现极为惊艳,为何最终落入乌江自刎的境地,是胸怀和格局使然。刘邦之胜,非势之强,而胜在胸怀天下,胜在广纳谏言;项羽之败,非战之罪,而败在刚愎自用,败在独断专行。时刻以空杯的心态接纳未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已知,不自闭、不臆断,不把自己的假设当成事实,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慎行慎言,这是我们司法工作者最应有的状态。同时,还要加强与当事人、律师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诚征良策,广纳贤言,在建设性意见建议中不断改进提高,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四要图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作为摄影师,拍照效果不好时,变换不同的角度,总会找到最好的位置,作为法官亦是如此。与当事人沟通不畅时,审理案件思路不通时,或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他着想,或站在未来的时空反观眼前,就会发现,所有的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只是因为因循守旧和避难趋易。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须增长识变之智,掌握应变之方,涵养求变之勇,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于不变中创造新的不凡业绩。

多视角多维度看待问题是新时代司法工作者的必备技能,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法院干警,唯以知重负重的担当、披星戴月的勤勉、锲而不舍的坚毅和春华秋实的耕耘,方能独具一双慧眼,将纠纷看个清清楚楚,练就一身真功,将案件审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