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人民法院报丨甘肃镇原:守护万家烟火气 绘就和美乡村景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2025-11-03
字号:A A    颜色:

1_副本.jpg

甘肃省镇原县,红军长征曾经过此地并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在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厚重黄土地上,一代代法院人躬身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倾心绘就和美乡村景、守护万家烟火气。

近年来,镇原县人民法院坚持把“如我在诉”理念贯穿于审判执行全过程,从群众需求出发、向群众满意而去,以接地气的便民司法服务为当地群众精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推进平安镇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供给。该院四次获评“全省优秀法院”、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下沉一线服务,流动法庭更暖民心

“我正发愁呢,法官上门就把事儿解决了。”一起义务帮工受害责任纠纷案当事人李某感激地说。

在义务帮助邻居惠某建房时,李某不慎从脚手架上掉落,致腿部受伤。因未能就赔偿事宜协商一致,李某遂将惠某诉至法院。

李某所住的窑洞比较远,考虑到其行动不便,开边人民法庭便翻山过河,主动将法庭搬至其窑洞前。

庭审中,法官在理顺案件来龙去脉、摸清双方心理预期后,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导当事人正确处理意见分歧。

经反复沟通,调解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惠某同意赔付15000元。

现场调查、地头调解、当场履行,三者一气呵成。在镇原各个乡镇,这种集“调、立、审、执、访”五位一体的巡回审判模式屡见不鲜。挂起国徽、拉起横幅、放置桌牌,席地而设的巡回法庭为村民带来一堂“沉浸式”普法课。村干部赵某对此深有感触:“旁听庭审能学到不少法律知识,以后我们自己处理类似纠纷更有信心了。”

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实际,镇原法院坚持深化“一庭一品”建设,因地制宜培育“蔬菜法庭”“共享法庭”“窑洞法庭”等特色法庭,持续提升辖区重点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司法服务深度和广度。

“协议里要把交货时间、价格写细致点,避免扯皮。”“双方约定时,务必要注意定金和订金的区别。”每到苹果飘香的时节,屯字人民法庭庭长李文秀就会来到陈畅村某果品合作社,主动为果农们送上一份“法治体检”。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镇原法院还不断探索构建“法庭﹢司法所”“法庭﹢村(社区)”“法庭﹢政协委员”等“法庭﹢N”多元联动机制,真正实现与基层解纷力量的双向奔赴。2025年以来,镇原法院案件调撤率同比上升4.03个百分点,当事人平均诉讼时间同比缩短了3.5天。

一村一法官,基层治理更具特色

“我们计划升级配送员岗前培训体系,建立交通违规行为内部处罚机制。”“我们将完善员工福利保险待遇,切实增强员工归属感。”2025年4月,一场事关新业态从业者权益保障的专题座谈会在孟坝镇法官联络点举行。

来自该镇各快递公司、外卖平台负责人与人民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

依托法官联络点推动审判资源下沉,实现“前端指导﹢中端化解﹢后端兜底”,是镇原法院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格局的生动缩影。

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如何打造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针对这一命题,镇原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于2024年10月在各乡镇建成法官联络点,并推出“一村一法官”机制,推动更多解纷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

“老张家与老李家因为庄基地界问题闹得很不愉快,刘某、王某夫妻俩因赡养老人发生矛盾……这些小矛盾在村里很常见,如处理不好容易形成积怨。”武沟乡冯俭村支书王月芳说:“如今村里有了法官联络点,法官能就近指导调处纠纷,这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我没拿钱,凭什么还钱?”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身为担保人的曹某被判决承担连带责任后,表示不服。

屯字法庭法官李聪聪闻讯赶到曹某所在的村子,耐心为其进行判后答疑,建议其还款后可向实际借款人追偿。豁然开朗的曹某,当即归还原告资金3万元。

“一村一法官”机制的设立,在镇、村与法院、法庭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法官及法官助理深入一线指导人民调解、推动诉调对接、开展法律咨询、联络代表委员等,进一步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自法官联络点建成以来,截至2025年9月,已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115次,办理先行调解案件230件,培训人民调解员98人次,实施判后答疑265人次,举办法治宣传活动30场次。

从脚尖到指尖,技术赋能更加便利

“你们能听到声音、看清画面吗?”“云上法庭”开庭前,平泉人民法庭法官询问当事人。

一端是在外务工人员不便回家的实际困难,一端是来自家乡的温情司法关怀,“云上法庭”将广东深圳、江苏昆山和甘肃镇原三地连接了起来。

书记员调试设备后,原告张某、被告李某如约上线,一起相隔数千里的离婚纠纷案如期在线上开庭。

案件审理中,得知原、被告未生育子女且均有离婚意愿后,法官着重了解了双方的感情基础及财产状况,在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双方在“云调解”平台达成相关协议。

信息化网络媒体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等科技手段,镇原法院把公平正义精准投递到群众“手掌心”,司法服务边界正被彻底打破。

跨域立案不便、诉讼耗时费力等困扰当事人的烦心事,在镇原法院“智慧法庭”建设改革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2025年年初,以人民法院“一张网”建设为契机,镇原法院深入推行人民法庭一站式建设,全面优化网上立案、调解、开庭、庭审语音识别等系统,突破时空壁垒,使得大量矛盾纠纷实现全流程线上审理。

“太方便了,没想到这里有诉状示范文本,还有二维码,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一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看到孟坝人民法庭摆放的“两状”示范文本二维码时,感慨地说道。

借助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镇原当地群众打官司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完成从立案到执行的全部在线操作,真切感受到了从“跑断腿”到“掌上办”、从“脚尖”到“指尖”的司法便利。

在加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应用的同时,镇原法院还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三进”活动。截至2025年9月,共计指导基层组织累计化解各类纠纷630余件,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数字化、智能化。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它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为民情怀。”镇原法院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法官‘沉’下去,让民心‘暖’起来,让司法为民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2_副本.jpg

   镇原法院开边法庭法官在现场勘验地界。

3_副本.jpg

   镇原法院屯字法庭法官在田间地头调查案情。

4_副本.jpg

   镇原法院孟坝法庭巡回审理一起侵权纠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