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司法宣传大家谈 | “深”“活”兼具讲好新时代陇原法治故事

——甘肃法院司法宣传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中国审判 发布时间:2025-10-28
字号:A A    颜色: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国审判》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舆论主阵地作用,在杂志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审判》自2025年7月起,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司法宣传大家谈”栏目,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部分中院新闻宣传部门有关负责人围绕“我与《中国审判》杂志”畅谈“深”“活”兼具的新时代法治故事,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以推动司法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服务司法审判工作,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

1_副本.jpg

2023年8月29日,甘肃省陇西县人民法院开展“陇原风暴”执行直播活动 供图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处长 龙鑫

在陇原大地的广袤山川间,法治的种子正随着司法宣传的春风悄然萌发。从祁连山巅的皑皑白雪到黄河岸边的袅袅炊烟,从草原牧区的蒙古包到黄土高原的窑洞村落,甘肃法院宣传工作紧紧围绕院党组“七院建设、四强要求、三大目标”的总体工作思路,紧扣“深”“活”二字,既传承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司法基因,又创新“陇原风暴执行直播”等现代传播形式,将司法宣传融入生态保护、守护中华文脉、营商环境、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让法治故事既有思想深度,又具生活温度。

锚定战略需求

让司法宣传扎根发展沃土

司法宣传的“深”,在于不浮于表面说教、不困于形式创新,在于扎根红色司法基因的“根”、紧扣时代战略大局的“脉”、贴近群众急难愁盼的“心”、挖透法理背后人情的“理”,让法治宣传从“单向输出”变为“深度浸润”,从知法变为懂法、尊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甘肃法院司法宣传的“根”与“魂”。近年来,甘肃法院宣传工作服务人民法院中心工作,深入办案一线,走进一线法官和人民群众中挖掘题材、深耕细作,让红色司法基因在陇原大地焕发新生。

以“司法护绿”守护生态底色。甘肃作为重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黄河流域等生态区域的保护,需要司法力量沉下去,更需要司法宣传力量铺得开。甘肃法院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就地调查、就地审判”的理念,将庭审现场搬到被破坏生态一线,让违法者在家门口接受教育,让群众在现场读懂法律。针对非法采集虫草、挖掘发菜、交易野生植物“盆景”等热点问题,我们制作了《法治护航——守护绿色生命线》特别节目,以电视节目+切片视频等接受度更高、传播度更广的形式,向人民群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红线。我们拍摄AI动画作品《博物馆奇妙夜》,用“铜奔马”“四时月令诏条”“敦煌文书”等吸引年轻人的IP讲述“司法护绿”的故事,在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甘肃卫视等播出后,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切实让司法宣传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助推器”“放大器”。近年来,甘肃高院在环境资源审判、高原牧区司法服务、智慧法院深度应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构建等领域的实践探索,多次获得《中国审判》杂志的关注与报道,相关经验通过平台传播获得广泛认可。这既是对甘肃法院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更坚定了全省法院干警立足陇原实际、坚守司法为民初心、深耕审判执行主业的信心与决心。

以“普法服务”助力产业振兴。司法宣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甘肃法院聚焦中药材、种业发展、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中“深入群众找问题、结合实际解难题”的做法,将司法宣传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甘肃岷县是“当归之乡”,但长期以来,药农与收购商“口头约定多、书面合同少”的问题,导致纠纷频发。岷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像马锡五当年“走乡串户”一样,每天蹲在中药材交易市场,跟着药农学“看当归品相”、听收购商讲“交易规矩”,摸清了当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习惯。随后,岷县法院开展普法活动,并撰写普法文章,拍摄普法视频,普及规范合同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地交易实际介绍“当归含水量标准”“付款时间”等条款内容,引导群众按合同办事、诚信经营。司法宣传开展后,书面合同的使用量大幅上升,而纠纷发生率却显著下降。这正是马锡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司法智慧,也是司法和宣传相结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聚焦民生小事

让司法宣传激活基层治理

城乡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往往藏在宅基地的边界里、赡养老人的生活费中、邻里的口角争执内。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案”里有大民生。甘肃法院将司法宣传嵌入基层矛盾化解全流程,以群众身边的小案件“个案普法”营造大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用“小案大道理”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小案大道理”,挖掘小案背后的法理情。甘肃法院制作了《陇原法官说》融媒节目,聚焦群众身边的“小案”,讲述法治的大道理。以“土豆法官”的创意,将为民司法的严肃主题,包裹在温情的小案中,实现了意义重大和喜闻乐见的有机结合。甘肃法院的实践证明,司法宣传的“深”,藏在每一件“小案”的法理情中;司法宣传的“活”,体现在把法理讲成家常话、把规则融入生活里。当新“六尺巷”案教会村民相邻权,未成年人审判宣传带动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这些“小案”背后的“大道理”便成了城乡基层治理的“软实力”,让法治不仅成为群众的行为准则,更成为基层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聚焦彩礼纠纷,以司法案例引导婚恋新风。在陇原大地的乡村牧区,彩礼作为传统婚恋习俗的一部分,既承载着对新人的祝福,也因部分地区存在的“彩礼偏高、约定模糊、纠纷频发”问题,成为困扰群众生活、影响家庭和谐的现实痛点。甘肃法院紧扣“小案件大道理”的宣传理念,将彩礼纠纷化解与婚恋观引导、基层移风易俗深度结合,通过“分类释法、贴近群众、案例引路”的方式,让司法宣传既成为解决纠纷的“润滑剂”,也成为推动婚恋新风的“催化剂”。为让彩礼纠纷处理规则更易被群众理解,甘肃法院首先聚焦精准释法,针对彩礼纠纷的不同情形梳理典型案例,避免“一刀切”式宣传。宣传团队深入乡村牧区调研当地彩礼习俗,从黄土高原窑洞村落的“三媒六聘”传统,到草原牧区的“牲畜彩礼”惯例,全面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彩礼约定特点后,分类制作以案释法内容。这些宣传案例均来自群众身边事,法官在视频、文章中不仅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相关条款,更用口语化表达拆解法理,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这种聚焦彩礼纠纷的司法宣传,既没有简单否定传统习俗,也没有机械套用法律条文,而是以“理解习俗、尊重民意、引导新风”为原则,用群众熟悉的案例、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让“婚恋自由、彩礼适度、依法维权”的理念扎根乡村,为基层移风易俗与和谐稳定注入了司法温度。

激活传播动能

让法治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司法宣传的“活”,在于创新传播形式、贴近群众生活,更在于“群众味”与现代传播的“网感”结合。甘肃法院打造“陇原风暴”执行直播、“沉浸式”青少年普法等品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司法故事与现代法治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

“陇原风暴”执行直播,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陇原风暴”执行直播通过抖音、视频号、中甘网、甘肃卫视、陇原剑等权威媒体平台,构建起“全网覆盖、精准触达”的传播矩阵——既依托抖音、视频号的庞大用户基数,让执行现场走进全国网友的手机屏幕;又通过甘肃高院新媒体账号和本地平台,确保法治声音精准下沉至陇原大地的乡镇村落、草原牧区。直播中,平台不仅全程直击腾房、查封、草原牧区执行等现场,更设置“弹幕”“互动专区”,执行法官通过镜头释法说理,实时回复网友“申请执行需要哪些材料”“被查封财产如何处置”等弹幕提问,还在直播结束后将关键环节剪辑成短视频二次传播。这种“多平台联动、全流程传播、本土化适配”的模式,让执行直播既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牧区群众也能“云上见证”公平正义;又通过群众熟悉的平台语境,将“生效判决必须履行”的法理,转化为看得见、听得到、能看懂的生活场景,实现良好的司法宣传效果。

截至2025年,“陇原风暴”执行直播已开展156场,覆盖全省14个市州,观看人次超3亿,帮助群众实现债权8.7亿元——这种“公开透明、贴近群众”的传播方式,正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数字化升级。

“沉浸式”青少年普法,让“法治初心”在童心发芽。青少年普法的核心,绝非简单的法条背诵或规则罗列,而是以“适配成长规律、贴近生活场景、浸润法治信仰”为导向,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塑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唤醒”,让青少年在理解法律、认同法治的基础上,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用规则约束行为,最终成长为兼具法治素养与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公民。甘肃高院不仅通过情景剧、模拟法庭打破普法的“围墙”,更以“法院开放日”为载体,让青少年走进司法现场、触摸法治温度,在沉浸式体验中播下法治初心的种子。甘肃高院常态化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法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亲身感受司法的庄重与温度。2025年4月,甘肃法院邀请兰州市东郊学校300余名学生开展“法治护航·伴你成长”开放日活动,从诉讼服务中心到审判法庭,从红色司法展柜到模拟庭审现场,每一处都设计了适配青少年的互动环节——在诉讼服务中心,导诉法官用动画演示“如何通过自助立案机提交材料”,还让学生们亲手操作“诉状自动生成器”,模拟填写的简易诉状;在刑事审判法庭,学生们轮流坐在法官椅上,触摸法槌,法官则用“法袍上的麦穗代表什么”“法槌敲击三下有什么含义”等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司法的象征意义。最让学生们兴奋的是“模拟庭审体验区”,甘肃法院特意选取“校园欺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作为模拟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

在“法院开放日”活动中,红色司法文化的浸润更是不可或缺。法官向学生们讲述70多年前,马锡五在田间地头办案,为老百姓解决“结婚自由”“邻里争地”的难题。来自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学生卓玛指着照片里“马锡五蹲在地上和农民聊天”的画面,对同学说:“和我们草原上的‘马背法庭’一样,法官都要走到老百姓身边去。”

除了省高院,中基层法院的“开放日”更具本土化特色。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法院结合“石窟保护”特色,在活动中加入文物保护法治课堂,让学生们参观“麦积山石窟保护司法案例展”,还组织他们模拟“游客在壁画上刻字的行政处罚案”进行庭审;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则邀请留守儿童走进法院,不仅开展模拟庭审,还让法官和孩子们一起写“给未来自己的法治承诺卡”,不少孩子在卡片上写下“以后要当一名优秀的法官,帮助有困难的人”。

截至2025年,甘肃法院已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420余场,累计接待青少年1.8万人次。这种“走进来”的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不再是法治宣传的被动听众,而是司法过程的亲身参与者——他们触摸过法槌的温度,理解了庭审的意义;聆听过司法的故事,更在心中悄悄种下“尊重法律、守护公平”的种子。正如一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以前觉得法院很严肃、很遥远,今天才知道,法院是保护我们的地方,法律是我们的朋友。”这正是“沉浸式”青少年普法的意义所在:让法治初心在童心发芽,让公平正义的种子伴随他们成长。

从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基因,到创新“执行直播”“沉浸式普法”的现代形式;从服务生态保护、产业振兴的战略大局,到解决彩礼纠纷、邻里矛盾的民生小事,甘肃法院的司法宣传始终以“深”为基、以“活”为翼,让司法宣传更有深度、更具温度、更富活力,讲好新时代陇原法治故事,让法治之花在广袤的西北大地绚烂绽放,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更多“甘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