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逢国庆,家国共团圆。当大多数人享受轻松假期时,凉州区法院无论在机关还是人民法庭,总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岗位。凉州区法院永昌法庭干警更是将“黄金周”转化为“攻坚周”,把法庭变成“为民驿站”,用“如我在诉”的同理心、“马上就办”的行动力,啃下一件又一件“硬骨头”积案,让抚养费有着落、欠薪有回响、旧怨得化解,默默守护着节日的安宁与和谐,让司法温度在佳节时分格外暖心。
破解五次离婚讼争:背对背调解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两个孩子才十岁、八岁,持续打官司不仅解不了矛盾,还会伤了孩子的心!”这起让法官牵挂的离婚案,已因抚养费问题历经四次诉讼,僵局一拖就是五年。原告周某称分居多年感情已破裂,被告樊某却在子女抚养上不肯让步,拉锯战不仅让夫妻俩身心俱疲,更给两个年幼的孩子蒙上了心理阴影,成了法庭重点盯办的疑难案。
双节期间,干警们敏锐抓住双方返乡探亲的“黄金时机”,第一时间启动先行调解。考虑到让双方直接对质易激化矛盾,承办法官采用“背对背”沟通策略:跟樊某聊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强调“对抗不如好好协商,给孩子稳定的成长环境”;跟周某算抚养成本,引导“力所能及的付出,是给孩子最好的告别礼物”。
耐心疏导终见成效,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婚生子女由樊某抚养,周某需在10月3日前一次性支付8万元抚养费,探视的时间、方式也一一明确。这场拖了五年的家庭纠纷,在节日的温情调解中画上句号,更以司法力量守护了孩子的童年。
把握时机促和解:先行调解机制破解送达难题
“节日里叫我来法庭,这不是添堵吗?”刚被传唤到庭的张某某,一进门就带着满肚子抵触。他与黎某某的民间借贷纠纷,从2016年起就陷入“死局”——张某某为躲债常年在外,案件因“找不到人”迟迟无法推进。双节前夕,法庭通过多方排查,得知张某某回了家,立刻抓住“黄金窗口期”,迅速联系并将他传唤到庭。
“恰逢佳节团圆,正是了却旧怨的好时候!把陈年旧案结清,心里没牵挂,才能好好过节、轻装生活。”承办法官没有一上来就讲法律,而是先从节日团圆的意义切入,再慢慢摆事实、算利息:“欠的钱拖得越久,利息越积越多,还会影响个人信用,今天一次性了断,对大家都好。”
情理法交融的劝解,渐渐融化了张某某的抵触情绪。10月5日当天,他当场用微信转给黎某某3000元本金加利息,黎某某也自愿放弃其他诉求。这起悬了六年的“失踪案”,终于在节日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践行司法为民:当庭履行兑现胜诉权益
“要不是法庭的法官,我们这工资恐怕真就没指望了!” 拿到调解协议时,农民工毛某某、刘某某激动地说。这起劳务合同纠纷虽不复杂,却让农民工们犯了难:包工头董某某常年在外包工,很少回家,欠薪的事儿一拖再拖,导致数名农民工工资长期索要无门,合法权益迟迟未能实现。
双节期间,法庭通过精准查控,成功找到回村过节的董某某,并第一时间将他传唤到庭。“过节回家本是开心事,可农民工兄弟还在为工资发愁,您心里也不踏实吧?”承办法官秉持“如我在诉”理念,精准把握节日期间当事人心态更松弛、更愿协商解决问题的特点,从节日团圆的意义切入,耐心倾听他的实际困难和经营中遇到的瓶颈,同时也严肃指出逃避法律义务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对个人信用的影响。
一边是共情的理解,一边是法律的底线。董某某的态度慢慢转变,从一开始的回避、辩解,渐渐转为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他当场与毛某某、刘某某分别签订了调解协议,明确了具体的付款日期。
一桩桩陈年纠纷在佳节期间画上句号,一个个棘手矛盾于温情调解中得以化解。永昌法庭的干警们用“我在岗”的坚守,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担当;用“不停摆”的服务,传递着“如我在诉”的关怀。正是这份特别的节日坚守,换来了群众脸上安心的笑容、心中舒心的暖意,也书写了新时代司法为民、护航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