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9月01日 星期一

人民日报 | 甘肃正宁县:司法护航企业“双向奔赴”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9
字号:A A    颜色:

甲公司与乙公司因某设备型号标注争议对簿公堂,丁公司因甲公司拒绝向其支付某附属设备款提起诉讼。这两起涉及1500万元货款的连环纠纷案,不仅关乎三家企业存亡,更牵系着420余名员工生计。除了合同条款的是非曲直,还交织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压力。

剑拔弩张的对峙如何破冰?产业链的信任能否重建?甘肃正宁县人民法院周家法庭庭长王兴民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调解,以司法智慧破局,让冰冷的法律条文化作温暖的解决方案。

既要定分止争,更要护航发展

甲公司与乙公司的设备买卖合同,乙公司交付的设备型号比约定的型号多出字母“B”。甲公司以型号不符导致安全认证无法通过为由拒绝向乙公司支付1200万元货款,丁公司因甲公司拖欠300万元附属设备款,乙、丁公司均向正宁法院起诉。这起连环纠纷案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牵系着甲公司200余名员工、乙公司100个家庭、丁公司120名农民工的生计。

案件承办法官在阅卷时发现,乙公司因采购系统自动生成型号失误导致标注瑕疵,甲公司则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导致资金回笼较慢,丁公司作为产业链下游企业面临断供风险。

“这不是简单的合同纠纷,而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问题”。他数次深入企业走访,在甲公司车间看到停滞的生产线:“每天损失20多万元,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乙公司技术总监抱出一沓检测报告:“功能完全达标”,这个“B”是内部升级标识。丁公司老板攥着泛黄的订单,手指关节泛白:“300万货款再拖下去,我们给农民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支付了”。

找寻矛盾根源,搭建共赢桥梁

“我们按合同交付设备,他们凭什么拒收?”乙公司负责人拍着桌子质问。“设备型号不符,生产出的产品不达标,损失谁来承担?”甲公司代表针锋相对。王法官先分头走访三家企业,发现乙公司因原材料涨价擅自更换部件,甲公司则因产品市场下行资金链吃紧,丁公司更是被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为此,办案法官决定采用“三调联动”策略——邀请行业协会专家现场检测设备,证明乙公司设备虽存在瑕疵但仍可使用;协调政府部门为甲公司争取贷款;引导丁公司接受分期支付方案。“企业要算法律账,更要算长远账。”这番话让三方陷入沉思。

经过七轮调解,三方达成协议:甲公司分期支付乙、丁公司货款,丁公司承诺优先供应甲公司急需的配件。签调解协议时,乙公司负责人感慨:“法官算出的不是冰冷数字,是咱们企业的生存温度。”甲公司代表握着丁公司负责人的手说:“通过这两个案件让我们明白,产业链上谁也离不开谁。”“司法不仅要断是非曲直,更要为企业舒筋活血。”承办法官在案件调解后说道。

将个案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

“我们注重将个案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书记员小刘说。案件审结后,正宁法院并未止于个案处理。针对辖区产业较多这一情况,对涉企案件实行“五优先”原则(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辖区重点企业开展“法律体检”。今年该院涉企案件调撤率达85%,平均审理周期缩短10天,服判息诉率提升至92.6%。今年以来,通过该机制已化解涉企纠纷80余件。

同时,正宁法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一是精选典型案例开展“靶向式”普法宣传,提高企业法律意识,降低企业经营与用工风险;二是设立法企共建基地、巡回审判点和驻企法官联络点,构建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三是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为辖区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司法服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正如正宁县法院院长所言:“我们要让司法既有温度,更有力度,成为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稳定器。”

目前,甲公司生产线已恢复满负荷运转,乙公司的设备升级团队进驻厂区,丁公司新厂房的地基正在浇筑。这起涉及千万金额的连环纠纷,在司法护航下成为三方企业深化合作的新起点,也是基层法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