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庄浪县法院南湖法庭认真学习和执行《甘肃法院释法解疑工作指引》,巧用案例释法解疑,借助“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活教材”化解纠纷70多件,调解率保持在80%以上,以求极致的精神做实定分止争、做到“法结”“心结”双解。
用案例普法“抓前端”,助力“先行调解+当场履行”
“法官,家人被小轿车刮撞了,对方不赔偿损失,我该怎么办?”“保险公司说老人体质对损害结果有影响,对住院治疗费用不予赔偿,我可以起诉吗?”
盛夏的一天,南湖法庭刚上班就迎来了准备起诉的小方。前不久小方母亲发生交通事故,小方在其母住院期间与驾驶小轿车的车主已达成赔偿意见,但找保险公司理赔时,保险公司认为老人体质对损害后果有一定影响,主张减轻其赔偿责任。
南湖法庭负责人吴法官了解前因后果及问题所在后,主动联系相关保险公司,向其针对性推送“案例库”案例,并利用微信视频从法理、情理等方面释法解疑。在法官的耐心解答下,保险公司同意按照调解协议当场履行。
小方当场对法官鞠躬表示感谢,她说“自己和保险公司多次沟通,都没有法官讲案例的效果好,真想不到小小的案例有这样大的作用。”
用案例解锁《民法典》,不让“睦邻”变“恶交”
近期,南湖法庭借助“案例库”案例成功化解一起邻里纠纷。老陈和老李是隔墙居住的邻居,老陈修建自家房屋时,在二楼西南角预留一扇窗户。老李认为老陈预留的窗户侵犯了其院落隐私,而且影响了自家“风水”,故而专门搭建彩钢棚遮挡窗户。老陈找到法庭,以老李影响其通风、采光为由要求排除妨碍。
吴法官没有立即组织调解,而是带着《民法典》来到老陈家宣讲关于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向其讲解了“案例库”中“侵犯隐私权”的相关案例,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释法说理。老陈说,在学习案例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邻居隐私,并表示愿意封闭该窗户。
针对老李的迷信思想,吴法官结合民俗文化和法律知识,帮助其认识到风水更多是一种心理依托,通过讲述“六尺巷”的故事和背后的精神,最终促成这对邻居握手言和、冰释前嫌。
对于“案例库”这个“宝藏”,吴可畏法官感叹到:“这真是法庭的好帮手,用老百姓身边的案例释法,能让当事人有更加理性的心理预期,切实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用案例讲透“情理法”,昔日恋人从“对簿公堂”到“互道珍重”
大伟和小珊恋爱期间,大伟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向小珊转账10万余元。二人分手后,大伟多次催要无果后诉至法庭。
法庭主持调解时,小珊说“谈恋爱时,钱都是他自愿给我的,像‘520’‘秋天第一杯奶茶’在分手后还能要回去吗?”大伟认为“大多数转账都是以结婚为目的,分手后应该予以返还”。了解清楚争议焦点后,吴法官利用“案例库”案例,就“恋爱期间哪些花销应该返还”的问题充分释法说理,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相互体谅,逐步消融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吴法官趁热打铁,在兼顾法理与情理的基础上提出调解方案,双方当事人参考相关案例后均表示认可。协议达成当天,在法庭工作人员的督促和见证下,小珊将约定的款项支付给了大伟。法庭为这对昔日恋人算清了“旧账”,大伟、小珊也心平气和地向彼此道了一声珍重。
吴法官说,南湖法庭将持续推动案例从“被动参照”向“主动转化”使用,让“纸上案例”转化为“治理生产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