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改造山河新愚公,建设家园大功臣。
“过去五十年里,在不适合人类居住之地,他们种下400亩绿树,填满沟壑、山丘与荒野。乌发被霜染,初心从不变。如果有一天你来到定西,在漫天黄土中忽然遇到满眼绿意,也许会碰到老哥俩,一曰志刚,一曰志强。”这是在2016年度CCTV三农人物的颁奖晚会“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绿色的向往”上,主持人为刚强兄弟诵读的颁奖词。简洁凝练的颁奖词,概括了刚强兄弟说不完、道不尽的辛酸,折射出旱塬“愚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绿色的向往”正是对誉为旱塬“愚公”的刚强兄弟一生的真实写照。许志强、许志刚兄弟生活的这片黄土地,历来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住在这两山夹一沟上的人们既期盼下雨,又害怕下雨。为了改变这脊苦甲于天下的生存环境,两位老人横下一条心,50年来,铁锹做笔、黄土当宣、绿色为本,苦乐为墨,节衣缩食,久久为功,以苦为乐,守护在山丘沟壑间,书画出了荒野变绿庄、梦想成现实的塞上小江南秀美画卷。
第一次了解刚强兄弟的故事就是在兄弟二人被评为2016年度CCTV三农人物颁奖时。镜头下,千丘万壑的黄土中忽然传来满眼的郁郁葱葱,紧紧相连的云杉松柏、繁茂耸立,甚是壮观。镶嵌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一颗小小的墨绿翡翠就是位于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的许堡社。
曾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的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有幸前往榜罗镇张川村许堡党性教育基地,接受学模范、当先锋的“乡土味”党性教育。
穿过漫漫山峦、沟沟壑壑,在路的尽头,一片苍绿挡住了去路,这便是徐堡党性教育基地。放眼望去,此时许堡别致的景象比在镜头下欣赏更加真切、更加翠美。听着兄弟二人的讲解漫步走过狭长的甬道,拾阶穿过月洞门,两座相连的园林式庭院映入眼帘,青砖木结构的正厅凉亭精致气派、坐落有致,鲜艳的琉璃瓦、细致的砖刻木雕与院中芳香四溢的睡莲池、国色天香的牡丹园浑然一体;庭院前后的云杉翠柏前呼后拥,密密层层。在这个两山夹一沟的地方,一片苍劲的翠绿从庭院延伸到到山屲,穿过山沟,直到山间小溪。步入其中,清新宜人的空气中回荡着的鸟语、花木之香,好似陶公笔下的“桃花源”,足以让你瞬间释放所有压力,重置生活,开启新的更远的征程。
扎在秦长城边上的徐堡党性教育基地是通渭县党员干部的“乡土味”党性教育基地,也是刚强兄弟用半生实践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和红军长征时途径和修整的地方,也是“刚强兄弟”几代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许志强骄傲的说,“红军长征时在我们家里吃过饭,我还珍藏着奶奶传给我的一个红军送的木匣子。”他说,“奶奶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讲红军长征经过我们村子的故事,“红军战士跟我们的老百姓一样,只是都背着枪,其中有一些是十几岁的娃娃红军,比长枪稍微高一点。红军来了还帮老百姓干活,不用怕不用跑。奶奶还说他们的衣服全是打了补丁的单衣,有的穿的草鞋,还有的穿两只不一样的鞋......红军的队伍很长很整齐,有的红军来了吃了饭,有的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又出发了。”
“父辈们以前,这个地方就是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山洪咆哮着冲毁家园,水土流失致庄稼颗粒无收,祖祖辈辈和黄土较劲,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刚强兄弟说。在1969年盛夏,年富力强的兄弟二人立下愚公志,誓将山川换新颜,决定遵从爷爷的嘱托,拿起爷爷的铁锹,走向大山,向黄土进军,创造新的生活环境,更是为后辈们开辟一片新的生存地。为了控制沟崖不塌陷不滑坡,兄弟二人在悬崖上种满了树,陡峭悬崖几乎站不住脚,再不用说种树了。许志强说,“树的根系是固定悬崖土层的利器,要稳固崖跟到崖顶的土层,就必须冒险在悬崖上把这些树种好,站不住脚就在腰里系根绳,防止滑坡塌陷是保持水土的根本,也是我们种树遇到的最大难题。”就这样从稳土固基开始,秋去春来,早出晚归、雨淋日炙、节衣缩食,50年来,他们徒手造出了400余亩绿肺。从最初的只为保持水土、改变穷苦生活,到后来植树造林产生的效益越来越多,房子修建了、牲畜养起来了、温饱解决了、收入增多了、家园也变美了。刚强兄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定西市官方统计显示,“刚强兄弟”义务植树50年,种植面积400余亩,栽植苗木8万余株,除了云杉、侧柏等常青树种,还种活了芒果、棕榈、海棠等南方树种。培植树苗16亩,牡丹等花卉15亩,覆盖3条荒沟、5面荒坡。在两位老人的感召下,村民们近年来纷纷义务植树,张川村已实现退耕还林700余亩。
谈起影响他们人生经历的原因,刚强兄弟的讲述中都谈到了爷爷。爷爷爱好种树,便教他们种树的技术和益处;爷爷精通根雕、书画,便与他们细心交流创作心得;爷爷勤俭持家,便将良好的家风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熏陶,刚强兄弟传承了立身处世的标杆和本领。爷爷一生以勤为本、注重德行、敦本务实、和睦为贵。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刚强兄弟信念坚定、热爱生活、勤劳务实,他们的儿孙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爱岗如家。真可谓勤劳务实和为贵,家风传承数百年。刚强兄弟说:“我们俩家在村里的日子不算穷,是因为我俩勤劳,农民就要热爱劳动,劳动能创造一切,自力更生也是毛主席教育我们的。”刚强兄弟使用的农具明光锃亮、摆放整齐,一件农具使用几十年,牲畜在耕作时必须中途休息,平时更是加料梳毛,珍爱有加。刚强兄弟说农具和牲畜其实都具有人的灵性,只有平时人们倍加爱惜,才会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倾力相助。
从风雨侵蚀后关节粗大、粗糙、布满老茧、还裂开了无数道口的手上我们不难想象兄弟二人到底吃了多少苦。但就在这一双双不忍直视的手下,一样能绘出细致工整的工笔画,一样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根雕工艺。刚强兄弟在劳作之余,每天晚上都要进行创作,注重线条表现力的工笔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是兄弟二人卸去一天疲乏的心灵鸡汤。工笔画使用毛笔进行绘画,对于绘画者的功底要求非常严格,施以淡彩渲染的画面极为工整细致,细节处精雕细刻,也非常考验耐性和定性,一幅工笔画最短也须半月之余,许志强多年来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兄弟二人的根雕艺术造诣也很高,作品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一个以人物根雕为主,一个则以动物艺术为主。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人工处理修饰。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更加反映出刚强兄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亲近自然、拨草瞻风的高情远致。
而今七十多岁的老人,身骨依旧像亲手种下的一颗颗松柏一样刚强挺拔,也如他们的名字一样,依旧那样刚强坚定。初心既定、从未放弃、一心改变、久久为功,这就是他们的“愚”,也是蕴含辩证思想的“愚”,更是愚之“大愚”。也正是有了这样执着改变生态环境的“愚”,才有了秦长城边上的绿色城堡、山脚下那条清澈的小溪、祖孙三代的其乐融融...... 苦尽甘自来,不踏平曲折坎坷的道路幸福绝不会轻易走向你。
千百年来,“愚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志士。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的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指出“愚公精神”是持之以恒、苦干实干、心系群众、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强调“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发扬好当代的愚公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刚强兄弟五十余载坚持不懈,从未放弃改变家园居住环境的这种精神是我们身边的“愚公精神”,实有愚公移山志,也是躬体力行者。“旱塬愚公”的赞誉真可谓实至名随,当之无愧。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1日考察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时强调我们要发扬好的新时代愚公精神。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把学习本土“旱塬愚公”精神汇聚的正能量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热情和一往无前的姿态,吃苦在先、奋战在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壮阔的征程上激扬青春活力,不负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