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事业的漫漫长路上,国家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2025年9月,学院即将迎来成立40周年的重要时刻,回首与学院相伴的经历,感慨万千。这40年间,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迈进。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深深融入我在人民法院教育培训中的每一段经历。
时代机遇下的成长馈赠
初次培训时,尽管已在书本中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学院的培训让我真正踏入司法实践的广阔天地。
当时,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案件数量激增、类型复杂,司法实践对法官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模拟庭审实训中,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导师那句“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裁判思路要饱含对公平正义的热爱”,如醍醐灌顶。我处理的某起国家赔偿案,正是受益于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转变。我摒弃机械套用法条,结合时代背景与案件实际,深入研析,最终该案获评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二十五周年典型案例并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时代赋予司法工作者成长的有力见证。
晋高培训阶段,我接触到了法经济分析方法论、大数据司法分析等前沿课程。专家分享的案件裁判思路,打破了我对“三段论”裁判思路的固有认知。大数据司法分析课程中,算法模型预测类案趋势的演示,让我看到科技赋能司法的巨大潜力。正是凭借这些前沿知识,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司法工作,从“个案裁判者”逐渐向“司法治理参与者”转型,在处理复杂案件、推动辖区司法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薪火相传的法治使命
多年后,我以“法官讲师”的身份站上国家法官学院甘肃分院和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讲台。那一刻,我读懂了当年导师们眼中的殷切期盼——教育培训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法治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
为给香港法律界代表团讲透《民事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我梳理十年间办理的数百起案件,精选民间借贷、建设工程、老年人赡养等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员切身领悟“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实践智慧。
给青年法官授课时,我常以学院的培训理念为起点,分享从“机械适用法条”迈向“三个效果统一”的思维进阶。曾有学员课后追问相邻权纠纷调解技巧,我便带他复盘现场勘查记录、沟通笔录,共同提炼“将释法析理贯穿办案始终”的工作法。这种“以老带新”的传承,让我真切感受到:司法经验如同火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愈发炽热明亮。
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
从初次培训时攥紧笔记的忐忑,到晋高培训中思辨国际案例的从容,再到成为培训者见证新一代成长的欣慰,人民法院的教育培训体系,早已超越了技能传授的范畴,成为滋养法治信仰的精神沃土。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以法律条文搭建裁判的骨架,更懂得用“磊落胸怀”赋予司法温度;不仅在“百战归来再学习”中融通理论与实践,更在“薪火相传”中肩负起司法事业继往开来的重任。
如今,我的案头仍摆放着学院的培训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司法为民”“三个效果统一”等字眼被红笔重重圈点——这不仅是学习的印记,更是一名法官对人民法院教育培训最真挚的回应:唯有不懈求知、勇于传承,方能让司法的光芒,照亮公平正义的征途。